由於李克強總理多次向外國領導人推薦中國的高鐵技術,帶動高鐵出口,高鐵不僅在外交領域,也在輿論場上重新增加了曝光率。7月3日李克強總理在長沙視察高鐵施工現場,再次贊揚這一中國突出的技術成就。
  離甬溫線“7·23”動車事故很快就3周年了,當時中國媒體和互聯網鋪天蓋地抨擊高鐵的情形歷歷在目。那場事故和隨後出現的輿論運動沉重打擊了高鐵的發展,全國的高鐵計划出現曲折,各條高鐵線路的車速降了下來。輿論對高鐵的口誅筆伐還直接影響了國際市場對中國高鐵的信心,造成部分訂單的流失。
  甬溫線事故本身是個沉痛教訓,那一段時間中國輿論對高鐵的冷酷態度同樣是沉痛教訓。前一個教訓屬於高鐵研發和運營部門,後一個則屬於全社會。
  這個社會裡似乎對於否定本國最先進的東西有某種激情,蘊藏了自我否定的巨大能量,“7·23”事故足以把這一切轟然點著,而且幾乎沒有人敢在那樣的輿論局面下為高鐵說句“但是”。
  當然這不全是輿論的錯,社會上很多力量都客觀上縱容、甚至推動了那一轟轟烈烈輿論場面的形成。今天很難具體要求某幾個當時的活躍人士,或者某個部門、機構為那一局面的出現負責,但反思應當是普遍的,一些人的確應當為當時自己扮演的惡劣角色悄悄懺悔。
  中國在艱難追趕世界最高端的製造業,高鐵是其中最輝煌的成就。它固然有不完美之處,在打造安全性上尤其永無止境。對甬溫線事故的認真查處過程,是對這一態度以及不斷改進和完善能力的驗證。
  然而甬溫線是動車,還不是普通中國人所認為的高鐵。甬溫線事故引起高鐵警覺是應當的,但因為它而發生打壓高鐵的輿論運動,卻是嚴重的擴大化。
  中國逐漸走到人類技術探索的前沿,這裡的各種風險同尾隨在發達國家身後是不一樣的。我們都知道,美國的航天飛機爆炸、失事了兩架,美國最終放棄了航天飛機,改為發展其他運載工具。還有蘇聯,當年也出過悲劇性宇航事故。但是無論美國還是蘇聯,航天探索本身都沒有受到民眾的抨擊。
  大國需要有宏大的規劃,需要有國家級骨幹性技術創新項目,它們往往不是一家企業能夠勝任的。推動這一大格局的成熟,需要全社會的支持、鼓勵,包括寬容。而想一想,當時一哄而起的各種呼聲,包括高鐵因為票貴而“不如綠皮車”,以及“祖國請放慢你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的煽情說法,是多麼膚淺可笑,多麼民粹主義得徹頭徹尾。
  中國這些年有這樣一群人,國家一齣事,他們就特別興奮,國家出了成就,他們也一定要雞蛋里挑點骨頭。他們的名聲和影響力總是要以國家倒霉出事做墊背,他們撈取個人好處的方式就是猛戳國家的傷口,讓國家的各種痛苦更痛更苦。他們的影響力就是靠挖公眾對國家信心的牆腳挖出來的。
  中國的大飛機項目、生物製藥、精密儀器等都面臨艱難的成長過程,如果它們遭遇國內輿論的挑戰,將是外國資本力量求之不得的。事實上,海外的好惡在很多時候都同中國國內輿論對本國創新項目的態度高度一致,這樣的“巧合”很值得深思。
  挺中國高鐵,挺中國每一項衝擊世界頂級水平的創新項目,這應是中國社會上愛國主義最基本的面貌之一。如今的中國高鐵正打破僵局,重新大踏步走向世界,讓我們祝福它,鼓勵它,因為它的確是組成21世紀中國希望的嶄新元素之一。
(編輯:SN17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p46mpcxv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